云上混合网络如何精准采流
发布日期: 2025-03-19作者: 犀犀来源: 犀思云
随着企业业务系统陆续上云,“混合网络”架构已成为常态。
本地数据中心 + 公有云服务 + 私有云部署 + 多地分支接入,构成了一张分布广泛、路径复杂、技术异构的企业网络。
但也正因为如此,传统网络监控手段在这种架构下正逐渐失效:
部分链路“看不见”:跨云/跨区通信无法被交换机镜像端口采集;
部分行为“看不清”:应用走了公网或加密通道,协议识别难度上升;
部分数据“抓不准”:镜像数据丢包、覆盖范围不足、部署点选错;
于是问题就来了:
企业还怎么采流?怎么分析?还能看清云上业务在干什么吗?
答案是:可以,但要换一种思维,配一套新方法。
什么是“精准采流”?
精准采流,不是“采得多”,而是采得准、采得稳、采得有用。
面对云上混合网络,精准采流的核心目标有三:
■ 在合适的位置采集关键业务流量(而非全网镜像);
■ 采集方式要对网络零侵扰、对架构原生兼容;
■ 采集结果必须能够回溯具体业务、系统、IP、时间段。
混合网络中的采流挑战有哪些?
1、网络路径不再单一
■ 内网 → 云VPC、IDC → 云服务、分支 → SaaS 平台;
■ 流量在多条链路间动态变化,传统“中心出口采集”已不足够;
2、流量封装复杂多样
■ GRE / IPSec / SSL / QUIC / HTTP2 / CDN 辅助接入
■ 协议识别变难,明文分析难度加大
3、部署环境受限
■ 云交换机不支持 SPAN?某些实例组不能旁路?
■ 无法像本地交换机一样插 TAP 或接探针;
如何实现“云上精准采流”?
#
方式一:边界采集 + 云出口镜像
■ 在云专线出口、本地VPN网关等“云-本地交汇点”设置采集点
■ 适用于混合云交互、跨区通信、总部和分支交互分析
■ 多用于识别“从哪来→到哪去”的关键业务流
适合场景:
云VPC中的应用访问本地数据库、API调用延迟、视频同步带宽占用等。
#
■ 利用云服务商提供的流日志、流量镜像(如 AWS VPC Mirror、阿里云流日志等);
■ 通过接口方式将流数据导入分析平台,结合解析引擎还原行为。
优势:部署无侵扰、采集范围广,适合做业务总览和统计分析。
注意事项:
有些云平台对流镜像存在时间延迟、不保包体,仅保元数据,适合趋势监测,不适合安全溯源。
#
方式三:轻量采集器部署在云上关键节点
■ 在核心云主机(如 API 网关、Web前端、负载均衡)中植入轻量采集探针;
■ 精准定位具体业务流,支持应用协议层级分析(如MySQL、HTTP行为);
■ 可设置过滤规则,仅采关键端口、关键源目IP,减轻系统负担。
适合场景:
对核心系统进行细粒度行为审计、响应慢页面溯源、业务调用链分析等。
采流之后,数据怎么用?
采流的最终目的是让你看清业务行为,定位问题根因。
以下是常见用途:
判断云上资源是否按预期运行:如 API调用是否成功?是否有重试/丢包?
识别非授权访问或数据外发行为:是否有某IP访问了不该访问的服务?
业务量趋势分析:VPC出口流量是否持续增长?带宽是否接近上限?
多云/多区负载均衡分析:是否某条链路长期过载?
辅助计费与预算管理:哪些部门/系统消耗最多?是否合理?
小结:采得准,才能看得懂
在混合网络环境下,不是所有流量都值得采,也不是所有流量都能采。
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把分析目标与采集方式对齐,在合适的地方,采合适的数据,做合适的判断。
如果你的网络越来越“上云”,但问题却越来越“看不清”,不妨回到这几个问题:
你采的流量来自哪里?
它能代表真实业务行为吗?
能否溯源到具体IP、端口、应用、时间?
你的采流策略,是不是时候做一次升级了?
文章标题:《云上混合网络如何精准采流》
声明:本网站发布的内容(图片、视频和文字)以用户投稿、用户转载内容为主,如果您认为本网站发布的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知识产权,请您及时通过指定邮箱:marketing@syscloud.cn 与我们取得联系。在收到您的侵权投诉后,我们将尽快核实相关情况,并在合理的时间内删除涉嫌侵权的内容,或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。
本站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,或转载时需注明来源:犀思云:https://www.syscxp.com/ 使用本网站内容所引发的一切风险由用户自行承担。本网站不对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、损害或责任负责,包括但不限于因使用本网站内容导致的任何个人或商业损失。
云边端一体化架构
深入解析:二层网络与三层网络的特点与应用场景
传统网络架构与SDN架构对比
异地组网最简单的方法
SD-WAN专线接入与互联网接入对比:企业网络选择指南
一网多平面
异构网络,赋能企业的智能连接
二层组网和三层组网的特点
异地组网和内网穿透的区别:企业网络连接的两种常见方式
如何优化企业网络架构以提高性能和安全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