犀思云LOGO
新闻媒体 当AI上了生产线,企业网络如何跟上节奏?

当AI上了生产线,企业网络如何跟上节奏?

发布日期:2025-08-27

过去两年,AI从概念逐渐走向生产一线,几乎渗透到各行各业的核心流程。工厂的预测性维护能提前数小时发现设备故障,智能质检已经能以零误差识别瑕疵,客服中心每天应对上百万条请求也不再依赖人工,销售团队借助AI洞察准确预判下季度业绩,而跨地研发团队用AI辅助设计与仿真,协同速度提升了不止一个量级。

这些变化背后的问题很直接:AI已经跑得飞快,但“老架子”的网络却经常跟不上节奏。







企业决策者们的新焦虑


在和不少客户沟通时,我发现他们的担忧出奇一致:

一方面,多云环境割裂严重  ❌

很多企业同时使用阿里云、腾讯云、华为云、AWS甚至自建IDC,但数据跨云传输延迟高、成本高,整合更是难上加难。

另一方面:数据流动性差  ❌

AI质检的视频流、预测性维护的传感器数据、跨地研发的CAD文件,一旦网络抖动,业务就立刻掉链子。



还有一些典型的场景:

❌ 客服AI接口偶尔卡顿,导致客户应答延迟;

❌ 生产调度因为云Token访问不稳出现滞后;

❌ 新分支/厂区要上线AI应用,网络建设周期太长,眼睁睁错失市场窗口。

❌ 更别提安全和合规,生产数据和AI模型是企业的命根子,但传统VPN式的粗放管理几乎等于裸奔。


用一句话形容就是,AI的速度被网络拖住了后腿






解决思路:混合多云智能WAN是答案


作为长期在云网行业里打磨产品的人,我越来越认同这样一个方向:要想让AI真正释放生产力,企业必须先重构网络,如上一篇文章所讲,将网络从“成本中心”变成“业务驱动器”。

在我看来,新一代的混合多云智能广域网至少要具备几个特征。


01

统一的一网多云架构


通过云网交换平台集中统一调度,把公有云、私有云和本地IDC织成一个整体,无论AI服务落在哪个云,数据都能走最优路径。

某AI创业公司在五家公有云上同时跑AI数据,就靠这种架构让视频流在跨云间秒级传输,准确率和实时性都有明显提升。


02

AI任务优先智能调度





网络要能自动识别哪些是关键业务流量,比如质检视频、预测性维护数据、云Token调用,然后优先分配到低时延的链路上,其他流量自然让到备用通道。这样即使在生产高峰期,AI质检和预测性维护也能稳定运行。


一个汽车厂区用了这套调度,视频传输延迟稳定在20ms以内,停线率直接降了40%。


03

安全与隔离的双重保障




AI场景里数据和模型的敏感性远高于传统业务,因此必须引入安全访问控制、全链路加密和多租户逻辑隔离。

某能源企业部署后,就成功阻断了一次针对AI预测平台的未授权访问。


04

分钟级的敏捷部署




网关设备即插即用,支持MPLS、宽带、4G/5G等多链路接入。新工厂或者新研发中心要接入AI服务,可以当天完成,不再因为网络拖慢业务。


一个零售连锁企业就在两周内让300家门店接入了云AI客服系统,业务丝滑上线。


05

降本增效的多链路组合



把MPLS、互联网和LTE/5G聚合成智能虚拟网络,自动选择性价比最高的链路。很多客户在体验不打折扣的前提下,网络成本降低了20%到40%。

某集团把非关键的AI分析流量转移到宽带链路,专线用量减少了三分之一。





为什么这很重要


如果把视角拉高来看,真正的价值不只是降了多少成本,而是企业能不能在未来的AI与多云演进中始终保持灵活和可控。跨地的研发协作不再受制于网络,生产和研发的AI能力可以无缝衔接。统一的管理和自动化的调度,也让企业不必再为网络层面的人力开销和安全风险焦虑。


AI已经走入生产车间和业务前线,而网络必须先一步到位。只有一套面向AI和多云时代的新型智能广域网,才能确保企业不仅“用得上AI”,更能“用得稳、用得好”。

最热最新
01

迎接混合云下半场:Hybrid WAN赋能智能化的未来之路

02

在线教育扩张启航,数字化网络赋能

03

终于找到了!符合新一代企业网的流量分析功能

04

企业研发生产的 “高速路”:专用融合网络

05

犀思云荣获“深度用云”优秀实践奖,创新实践引领行业未来

06

“连接器”国家助力出海:打破企业数据孤岛,构建高效全球网络

07

犀思云2024年终特辑:蓄势待发,智起新程

08

领先AI企业经验谈:探究AI分布式推理网络架构实践

09

连锁药店网络优化策略:一站式融合方案提升竞争力

10

双减后时代:在线教育IT网络转型和全球化布局

产品顾问

售前咨询

售前咨询,定制化解决方案